追波逐浪,勇立潮头。冲浪一直被誉为“勇敢者的运动”,自2020年东京奥运会正式成为奥运比赛项目以来,迅速席卷全球,掀起一股热潮。在刚刚落幕的巴黎奥运会上,我国15岁小将杨思琪不畏强敌,超越自我,挑战极限,以无畏的姿态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第9名的辉煌成绩,书写了我国冲浪项目首次参加奥运会的壮丽篇章。这一历史性的突破不仅彰显了我国冲浪运动的飞速发展,也标志着中国冲浪在国际舞台上的崭新征程。这成就是对运动员和教练员辛勤付出的肯定,也彰显武汉体育学院体医工复合型科研团队科技助力作用。
体医工融合:助力我国冲浪成绩快速提高
冲浪项目被列为2020年东京奥运会比赛项目以后,武汉体育学院智能体育工程学院组建了体医工复合型科研团队,郑伟涛教授担任国家队总顾问,马勇教授担任科技服务负责人,郭志浩老师担任副领队,韩锐、李铎、陈昊强、姚军威、韦俏丽、杨硕、王月童、贺阳映、王兆毅、刘林、贾孟尧、王路遥、陈路明、季欣、杨子喆等为团队成员。
2017年3月,国家体育总局水上运动管理中心聘请郑伟涛、马勇、郭志浩等专家全面参与了国家奥林匹克冲浪队的筹备和备战工作。2018年7月,国家冲浪队正式成立以后,科研团队常驻冲浪队进行科技服务工作,包括:项目信息收集、发展纲要编制、运动员选材、技战术水平、体能训练、科医服务、理论研究等工作。
科技服务期间,团队的郭志浩老师长期担任国家冲浪队的副领队,在队时间达到队伍集训时间的100%。期间,郭志浩老师带领队伍于2022、2023两年远赴国外训练,并参与2022年的世锦赛和ISA世青赛、2023年的世锦赛以及2024年的世锦赛和ISA世青赛。在2024年的世锦赛中,郭志浩老师带领运动员创造了中国冲浪项目的历史,拿到了参加2024巴黎奥运会的“入场券”,这是中国冲浪队第一次获得奥运会参赛资格,实现了我国冲浪项目参加奥运会的突破。随后在巴黎奥运会上,冲浪队员发挥出色,最终以第9名的优异成绩完成了奥运赛场的首秀。
经过六年的不懈奋斗,国家冲浪队实现了从2018年世界大赛末尾成绩到2024年打入前十的逆袭,书写了辉煌的篇章。这一切的成就,凝聚了我校科技团队的不懈奋斗和卓越才智。体医工融合的科研团队以多学科的深厚底蕴与交叉融合之力,共同打造了国家冲浪队坚实而强大的科技后盾,为我国冲浪项目在奥运舞台上取得佳绩奠定了扎实的基础,推动了我国冲浪运动在国际社会中的崛起,激励着更多年轻运动员追逐梦想、勇攀高峰。
科研团队在国家队科技服务期间中国冲浪队参加世锦赛、世青赛成绩表
世锦赛女子
最好成绩/参赛人数
世青赛女子
世锦赛男子
世青赛男子
2018年
73/85
61/85
65/112
81/97
2019年
65/97
49/73
64/127
65/87
2022年
29/112
37/85
55/127
65/113
2023年
31/127
-
2024年
15/113
9/85
73/127
郭志浩老师(右二)带队参加冲浪世锦赛并获得巴黎奥运会资格
制胜因素:全面快速提升项目特征认识
冲浪是冲浪者借助海浪的动力、利用自身技巧和平衡能力在冲浪板上搏击海浪的技巧类项目,通常在规定时限内,每组会有2~4名运动员同时在指定的同一海域,按优先权等规则争夺合适的海浪进行动作展示。运动员需要与同组的其他运动员进行竞争,技术裁判根据运动员的难度表现、创新动作、主要动作组合、速度、力量、流畅性等,对每个运动员在每道浪上的表现进行评分。
2016年8月,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宣布冲浪运动作为新增项目进入东京奥运会。国际上冲浪水平较高的运动员来自巴西、美国、澳大利亚、日本等国,我国冲浪运动起步较晚,当时水平较低,与国际高水平运动员相比还有一定差距。为了科学、有效、直观地向教练员、运动员展示冲浪项目制胜规律,马勇教授带领团队成员根据冲浪运动的特点,借助德尔菲法构建了冲浪运动项目影响成绩因素的综合评价体系,构建的冲浪运动项目影响成绩因素的综合评价体系由7个一级指标、22个二级指标组成,利用逆序数检验法进行综合评价体系的有效性验证。科研团队构建的综合评价体系可以直观地向教练员、运动员展示在冲浪比赛中对成绩有重要影响的因素,为训练计划制定和实施、比赛战术制定等提供了参考,并利用评价体系对同一运动员在不同阶段或者同一次比赛中不同场次、不同比赛场景下竞技水平进行了分析。
冲浪运动项目成绩影响因素指标体系
人+机+环耦合:系统提升控板能力
由于冲浪短板的器材在奥运会上并不统一要求,只规定了尺寸的上限,对于形状、材质、浮力大小、尾鳍装配等具体细节均不作要求,因此队内教练、运动员对于器材性能的认识一直停留在感觉上。为了解决板型对控板能力的影响问题,马勇教授带领团队成员利用数值模拟和实验研究方法对冲浪板的水动力性能进行了系统研究。在板体性能、运动员身体素质和海浪等分析基础上,对人(运动员身体素质、技术特征等)+机(板体水动力特性)+环(海浪情况)进行了耦合分析,提出了控板策略为运动员的控板能力和板上表现力的提升提供了理论依据。
不同时刻板体附近纵向速度及涡量云图
体能训练:特色体能训练提升冲浪表现
在国家队服务期间,团队充分发挥运动功效评价研究优势,致力于从理论研究层面深化对冲浪所需基本身体素质条件的理解,包括平衡能力、上下肢的肌肉耐力与爆发力、心肺能力以及身体协调能力等。通过系统分析这些关键素质,团队与体能教练紧密合作,结合最新的训练理论和实践经验,整合现有的训练手段,实行了一套更加契合冲浪项目需求的平衡能力训练方案——TRX悬吊训练,并根据冲浪项目特点制定了体能训练评价监测体系。这些方法和评价体系自投入使用以来,已在实践中得到验证并不断完善,提升了运动员的体能和竞技表现。通过科学的训练方案和精准的评价体系,队伍的整体训练效果得到了显著提高,为科学训练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持和实践保障,同时具备了良好的可持续发展潜力。
团队人员对运动员进行平衡能力测试
科技攻关:运动表现提升打下夯实基础
为了提升国家冲浪队的整体技战术水平,服务团队开展了一系列科技攻关工作。在运动生物力学方面,团队利用Vicon三维运动捕捉系统、Kistler三维测力平台和Noraxon无线表面肌电采集系统,全面监测和采集运动员的运动学、动力学、肌电等数据,深入研究运动员技术动作的生物力学特征,教练员基于数据指导运动员的训练和技术动作的优化。
国家队冲浪队在我校国家体育总局体育工程重点实验室实验
在视频分析方面,团队运用了无人机技术进行水上训练的实时视频采集,并通过岸上视频动作剪辑,结合技术分析软件,对运动员的技术动作进行了叠加对比分析,教练员和运动员能够精准识别技术细节。同时,基于视频内容,团队积极与高水平外教探讨,对运动员在不同比赛阶段和条件下的技战术应用进行系统化的评估。通过对运动员实际比赛中的技术动作和战术决策进行详细分析,团队能够提供个性化的改进建议,帮助运动员制定更加科学的战术策略。
视频采集与研讨
全方位支持:放松恢复、伤病预防、康复治疗及心理辅导整合提升
服务团队采用医科融合服务,为运动队提供全方位支持。我国冲浪队伍以年轻运动员为主,伤病情况较少,因此医疗与康复团队将重点放在了训练后的恢复工作上。体能教练和队医紧密合作,在每次训练后都为运动员提供专业的肌肉放松和恢复服务,确保他们能够快速恢复体能,投入到下一轮的训练中。同时,团队还为每位队员建立了个人医疗档案与康复计划,通过精准评估身体机能,制定针对性的防护措施,以预防潜在的受伤风险。在康复治疗方面,团队结合了中医传统疗法与现代康复技术,为运动员提供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同时,服务团队定期为运动员开展心理调控活动,帮助运动员调整心态、缓解压力。特别是在重要比赛前,服务团队会专门为重点运动员制定心理调控方案与计划,通过一系列的心理辅导和疏导措施,确保运动员在比赛中能够保持冷静、自信的心态,发挥出最佳水平。
科技攻关团队为中国冲浪队在巴黎奥运会上的出色表现提供了有力支持,推动了冲浪运动的科学化和智能化发展,显著提升了我国冲浪项目的整体竞争力,为其他体育项目的科研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借鉴,促进了我国体育科技的整体进步。
团队接受湖北电视台采访
展望未来,智能体育工程学院科技服务团队将继续发挥多学科优势,以更加前瞻的视角和创新的精神,推动冲浪项目的全面升级。深入挖掘人工智能、大数据和先进传感技术在竞技训练中的潜力,打造更加精准的运动员数据分析和个性化训练方案。团队将通过跨学科的合作与科技的融合,为中国冲浪队注入更强大的科技动力。我们相信,科技的不断进步将不仅助力中国冲浪队在国际赛场上取得更辉煌的成绩,展现中国体育的卓越与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