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简介

体育工程与信息技术系于2009年7月由体育工程研究所和体育信息技术系合并成立,2012年10月更名为体育工程与信息技术学院。2024年7月更名为智能体育工程学院。

2003年开始招收第一届教育技术学专业(体育信息技术方向)本科生,是国内体育院校中最早开设教育技术学专业的院校之一。2008年开始招收培养体育装备工程专业(2013年教育部本科专业目录调整,更名为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本科生;2016年开始招收培养机械电子工程专业本科生;2019年9月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2012年开始招生)划转体育工程与信息技术学院;2020年成功申报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并于2022年9月开始招收培养本科生;2024年开始招收第一届智能体育工程专业本科生。

自1994年开始招收运动人体科学、体育教育训练学硕士研究生。2003年开始与武汉理工大学合作招收水上运动装备工程学博士,2005年与北京体育大学联合招收体育教育训练学博士,2008年开始独立招收体育教育训练学博士,2013年开始招收体育工程学硕士和博士。

目前,学院共设有教育技术学、机械电子工程、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和智能体育工程专业4个本科专业、体育工程学1个硕士点和博士点,构建了本、硕、博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现有在校本科生约300名,硕士研究生60余名,博士研究生6人。

学院有一支潜心治学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教师多数具有双一流大学博士、硕士学位,师资力量雄厚。

学院现有4个省部级平台(国家体育总局体育工程重点实验室,运动健康智能装备湖北省工程研究中心、湖北省运动场馆有害物质研发检测共享平台、湖北省运动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合署);拥有国家体育总局的唯一工科实验室——体育工程重点实验室,下设:数字仿真实验室、电子工程实验室、运动功效实验室、体育场馆智能化设计室、软件工程实验室、网络实验室、数字媒体实验室、机械原理与设计实验室、机械加工中心等多个实验室;拥有单片机和数据采集系统开发设备、小型精密加工设备等。能够满足器材的特种传感器和软硬件开发、训练测试监控设备的研制、电子信息系统的开发等需求。通过体育工程重点实验室,以重大科研项目合作引领人才培养,整合多方教育资源,逐步形成跨学科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完善专业体系,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初步形成政、产、学、研、用五位一体的良性、可持续发展模式,培养具有国际水平的人才队伍。

学院坚持“以特色求生存、以质量求发展”的专业发展指导思想,走“科研导向的教学研究型”专业发展道路,在流体力学、信息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机械电子工程、运动人体科学、体育教育训练学等多学科开展交叉融合的科研和教学工作。二十多年来,主持和完成了包括国家支撑计划,“86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和省部级项目100余项,获得国家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30余项,曾多次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获国家体育总局奥运会、亚运会科技攻关服务奖,一直承担国家帆船帆板、赛艇、皮划艇、蹼泳队备战奥运会的科技攻关和服务工作,成效显著。被国家体育总局中国奥委会授予“2008年奥运会突出贡献集体”荣誉称号,获得国家体育总局第29届奥运会科技攻关与科技服务项目贡献二等奖。2012年伦敦奥运会我国帆船项目夺得奥运会第一枚金牌,打破了欧洲人百年的垄断,“帆船帆板备战伦敦奥运会综合科技攻关与服务”获得“第30届奥运会科研攻关与科技服务项目”一等奖。

近几年学院本科毕业生,就业率均达到95%以上。同时学院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近三年,学院学生在“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国赛铜奖1项、省赛金、银、铜奖各1项;在“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获得国赛一等奖1项,省赛金奖2项、银奖2项、铜奖1项;在“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中获国赛铜奖2项,省赛金奖2项、银奖3项;在全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等其它重要学科竞赛中获国家级二等奖1项、三等奖8项,省级一等奖6项,二等奖10项,三等奖27项。在团中央学校部在全国高校中开展的“示范团支部”寻访活动,体育工程与信息技术学院实验室团支部从中脱颖而出,获评“全国高校示范团支部”。

目前,我院与多家企业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开展校企合作,利用企业的市场调研与推广机制,推进院校与科研机构的成果转化,实现校企资源的有机结合和优化配置,共同培养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并为大学生实习、实训、就业提供更多空间。

面对未来,学院将积极应对挑战,以一流的教学和服务质量,积极开展产学研结合应用型人才教育,为教育现代化贡献力量。